万圣前夜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halloween culture 万圣前夜

万圣前夜

2022-06-03 04:15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原标题:万圣前夜 | 从Halloween谈到“派对文化”

万圣节又叫诸圣节,在每年的11月1日,是西方的传统节日;而万圣节前夜的10月31日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刻。在中文里,常常把万圣节前夜(Halloween)讹译为万圣节(All Saints' Day)。其实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!

作为西方世界最受欢迎的传统节日之一,万圣节前夜(Halloween)的影响力可是非常大的。

几乎所有人都会在Halloween的晚上打扮成各种鬼怪或者自己喜爱的角色的样子,参加万圣节前夜的狂欢大派对(Halloween Party)。

可以说,这类“派对文化”已经是西方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

Halloween风格的白宫和特朗普夫妇

什么是派对文化呢?

对于美国人来说,十一月绝对是一个热闹的月份。一方面是各级的政治选举轰轰烈烈,一方面是各种盛大的节日接踵而至,派对也特别多。

在英语中,“政党”和“晚会”都是使用同一个词——Party,拼写和读音都一样的。中文里通常都喜欢把后一个意思直接音译为派对。

一名叫Josh Sundquist的独腿励志小哥cos的跳跳虎万圣节look

派对大致可按formal的程度分成三种类型:聚集式、家庭式和宴会式。

前者最为随意,只要主办人提前发个通知,说明派对的时间地点就行了。派对的内容多为演讲、跳舞、玩游戏、侃大山,主办人多属学校、公司、公共部门等等。

所谓家庭式,就是以节日或其他什么主题邀请别人前来参加的派对。通常都是主人款待一切,来客多为熟人,也就无须过于拘礼。

至于宴会式的派对,还有专门的礼仪、着装等要求,是非常正式的社交场合。

美国的派对文化,还是比较注重社交的。这其实是体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积极沟通和交往的态度的。如果说喜欢投诉,是代表了美国人鹰派个性的一面,那么喜欢派对,无疑又是正代表了他们鸽派个性的一面的。

而随着中国商业氛围的浓厚和多元文化的交流,不少商家把各种“洋节”远渡重洋搬来了中国,万圣节前夜Halloween正是其中之一。同样随之而来的,当然是其重要的载体之一——派对。

上海作为海派文化的代表,与“派对”这类西方文化却是在很早前便有了接触。

《社会科学报》早在2003年12月4日,就刊登过著名女作家、擅写上海风情的“上海lady”程乃珊《上海Party的过去和现在》一文,娓娓讲述了派对文化在上海发展的过程。

上海Party的过去和现在

程乃珊/文

说是上海party起源于清末,由洋人带入,后由一班教会大学学生把这洋社交流行起来。其实所谓party,无非就是志同道合者聚在一起,结友神聊。

老上海的社交场上只两种人:一种是老派全中式的,他们的聚会称为“饭局”或“茶叙”、“薄酌”,男女眷分开活动互不照面,另一种是洋派的,夫妇共同参加社交。这种新式应酬以跳舞、乐器演奏等个人表演替代外面请戏班子唱堂会。Party强调自娱娱人,注重个人发挥个性空间。因是源自西方的,英语和西洋音乐自然是其灵魂。这两类社交上海话都可笼统称为“白相”。 这两类社交人士都具相似的坚实经济基础,各拥自己的社交圈和生活方式,都在社交场上游刃有余,应付自如。他们经常盛装出入各私人公馆会所或高级社交场所,从前称之为”醉生梦死”,殊不知,社交是协调社会各方冲突最有效的润滑剂。不同的是,party的灵魂是女主人而老派社交的灵魂是男主人。

Party在上海兴起完全由一百多年前大学生带起,故而初时少功利少应酬色彩,更侧重对人文艺术的探讨和美好理想的向往,据笔者父母回忆,大学时代不少party搞手后来发现都是地下党。活力和品位,始终是构成party质量的两大要素;而美食及红妓压阵,则是老派社交的要素。

圣约翰、沪江两大学的学生最多party搞手,贵族女校如中西女中专有家政课教学生如何在家庭party中当好女主人角色,在此笔者深得母亲真传。早于1964年在朋友家南阳路一幢小洋房内,我就成功搞了一次圣诞party。有读者会不解那时可以开party,其实直到“文革”前上海的资本家、高知仍可在由“统战”划出的紫禁城内保留一方自己的生活空间,这是另一个话题了。一个有质量的party不在美食华服,而在氛围的品位――吵闹麻将声,指点数落他人私闻,粗俗下流肉麻当有趣的言谈,这样的party只能令人厌恶。所以,人,是决定party品位的第一要素。

今约大校友会的老大学生仍大多有一绝招:撒克斯风、钢琴或英语经典名曲、社交舞等都可露一手,就是年轻时为应付party而备的。特别男同学都喜欢“夹band”,即自组爵士乐队为各party助兴,但凡“夹band”的乐手几乎都可成校园明星。

我家当年属落实政策早,八十年代家中拥有三十五平方大客厅的人家不多,当时也少现今有情调的餐饮场所,故而朋友们常在我家开party。每周三晚上七点我都开party,我的许多上海故事,就是party的朋友们提供的。每次party我只需准备一大锅热汤和几盒红茶包,糖果小吃。家庭party是纯娱乐性,因此不能有丝毫功利性,但为了活跃气氛,party名单中要有几个有品位的“翘客”,他们能唱会弹会冷面滑稽。即使家庭party,也要有个性,否则纯粹吃玩太没意思。我们的周三party主题就是英文会话和精典名曲欣赏。

今日上海民居都改善了,有了大客厅后却少有家庭party,除了外面活动场所众多,也因进屋换拖鞋影响客人party情绪和观感――一屋盛装男女下面一双拖鞋总觉怪怪的。这里指的party是有特定西方模式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串门子作客。近二三年上海party成时尚,场面格调都可以,然而一般市面上的party仍脱不了农民意识――吃,总归是最重头戏。助兴节目类似以前唱堂会,如过去听报告,缺乏宾主互动,除非是正式的Ball,一般party不应开圆台面,但上海人还是习惯一屁股坐下就不想动的社交。有的party捧名人而冷落其他宾客,这是十分失礼的。

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强和大批海归人士及旅居上海外国人的增多,正宗的party也越来越多。最近参加衡山路小红楼一次“东广音乐之夏――轩尼诗XO原创爵士夜”活动,从氛围到组织到参加宾客都是十分到位的海派party。

近年笔者也客串策划几次企业的年会或开业party。出征前曾请教过几位搞party的老法师,他们答得好:“上海的社交及社交礼仪一直带着独特的海派味道、融合了法、英、美等国文化特点,是‘海纳百川’的。社交,就是大家轻松聚在一起进行交际,这些交流或许与生意场有一点关系,但生意绝对是次要,不要让人觉得有‘生意’目的。一个成功的party,是让他人感觉自如、舒服……”

社交party成功与否最关键的不在排场组织,而在宾客的质量,宾客的质量不在他们的荷包和地位,而在他们是否既有“小时候的教养”,还有“外面的见识”。Party最忌人太多太杂,除非是大型Ball,一般四五十个人为最佳。

-END-

文章资料综合自网络,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报立场。

大家都在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责任编辑: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